唐代杰出诗人杜甫,字子美,公元712年生于河南巩县(现巩义市)。从他二十岁起,就开始在吴越、齐赵一带旅游。746年赴京应试,落第后旅居长安十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逃往风翔投奔肃宗,被拜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后因得罪肃宗,被贬华州。759年弃官西行,经天水同谷入蜀,在四川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筑茅屋而居。前后住了四年,在此期间一共写诗两百四十余首,其中包括《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名篇。一度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765年携家经水路出蜀,至夔州又滞留二年。出三峡后飘泊于荆、湘,以舟为家。770年病逝于湘江舟中,卒年59岁。
杜甫生活在唐朝从兴盛到衰败这样一个的转折时期,这段时间,国家动荡,战乱不止,就是这样的时局把他卷入颠沛流离的人群中,从而使他真实而深刻地接触和认识了当时的种种社会阴暗景象。他一生充满了爱国情怀,忧国忧时,挥毫赋诗,直书情怀。留传至今的一千四百五十多首诗歌,思想与艺术造诣极高,这些诗歌对当时乃至中国历史中中国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世誉为“诗史”。他是我国诗坛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集大成者,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
草堂总面积有240多亩,其建筑为清代风格,园林是非常独特的“混合式”中国古典园林。草堂旧址内,照壁、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两旁配以对称的回廊与其它附属建筑,其间有流水萦回,小桥勾连,竹树掩映,显得既庄严肃穆、古朴典雅而又幽深静谧、秀丽清朗。工部祠东侧是“少陵草堂”碑亭,这座草堂象征着杜甫的茅屋,令人遐想,已成为成都市的著名景观。1997年2月,政府又拔出专款,借鉴川西民居的特点,重建了杜甫的茅屋。茅屋故居位于碑亭北面,占地一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40平方米。主体建筑5开间,4座配房,竹条夹墙,裹以黄泥,屋顶系茅草遮苫,再辅以竹篱、菜园、药圃,使整个建筑古朴中透露出浓浓的文化色彩。游人漫步其中,既可发思古之幽情,又可享受悦目清心的乐趣。所以到成都旅游的游客一定会到杜甫草堂游玩一番的。
⑤8:30—17:30